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

〈光〉


文 / 陳思宏

舞者好友孫尚綺在柏林知名的舞蹈劇場「十一號碼頭」Dock 11推出新作《4.48/無題》,這齣舞作蒐集了歷史上許多文人、病患在生死關頭時所留下的文字,用舞蹈劇場的形式,解剖人類心理的陰鬱區塊。我在首演前幾天來到了排練室,與尚綺一起觀看他們辛苦排練的成果。

尚綺在這齣作品裡讓表演者在象徵「牆」的佈景前延展肢體,心靈被牆囚禁,那些生死遺言與身體的輪軸纏繞,糾葛出詩意的生命困境。我坐在角落凝視眼前表演者,汗水隨著激烈舞動滴落,呼吸跟著表演節奏緩慢或急促,瞳孔被專注撐大。陽光穿過窗戶,溫柔地貼附在舞者的皮膚上。那皮膚,晶瑩發光。





突然,我異常想念在臺灣劇場的日子。多年前,我曾是個劇場演員,把台詞塞進腦中記憶夾層,在排練室裡與同學們一起創作。其實所謂的排練室,就是某人家裡客廳、夏日午後的榕樹下、甚至人來人往的街頭,反正只要有足夠的空間讓演員奔跑、導演嘶吼,就是美好的排練場所。排練是交付信任的過程,演員要把身體繳械,那些尷尬放不開的稜角全都要放下,放心地把自己交給導演,逐步進入劇中的角色。

時常,做戲的熱情與經費呈現即大反差,胡亂找贊助,連巷口的雞排攤都收到我們的演出贊助企劃書。記得有一次,根本沒錢租某個導演要的燈,某位同劇演員說了一句話:「沒燈?沒關係,我們演員自己會發光。」

觀看尚綺起舞,我也總看到光芒。他幾年前從台灣來德國考舞團,在紐倫堡國家劇院當全職舞者,之後來到柏林發展自己的舞蹈生涯,與德國頂尖的編舞家合作,一年到頭世界到處巡演,以色列、義大利、法國、瑞士都有他的蹤跡。他身體的延展性總讓我讚嘆,快速迴旋時展現肌肉的爆發,緩慢靜止時飽滿戲劇的張力。我常想像舞者身上有千萬個隱形的折線,因此可以做出那些我們這些關節老朽的平常人無法彎曲的角度。這些折線讓舞者可以蜷曲壓抑如受驚的犰狳,下一秒馬上伸展成滑行的飛鼠。而我覺得最迷人的一刻,就是當舞者狂放舞動之後,頭髮凌亂,汗水淋漓,濕透的舞衣貼著皮膚,舞台燈灑在舞者身上,那些身體折線都開始隱隱發光,舞台上的故事、要朗誦的詩、心靈的無形交流,請仔細看,都在那些光裡。



其實我很不願意稱尚綺為「臺灣之光」。這個詞彙被濫用,凡是臺灣人在國外有了收穫,就會被冠上這個頭銜。這個頭銜有缺乏民族自信心的嫌疑,彷彿一定要受到國外主流的肯定,才有被肯定的價值。而且這個「光」,直接指向「風光」或者「媒體曝光」,以掌聲大小為標準。但是,在德國我認識了許多臺灣創作人,他們「逆光」追尋,「韜光」低調,他們寫的書不太賣、投遞的企劃案等著被挖掘、躲在臥室裡譜出的音符等著發表。這些朋友跟尚綺都有個共同的特色:對藝術堅持,不浮誇嚷嚷自己的才華。在這個人人追尋「爆紅」的時代,我在這些人身上看到更沉穩長久的光。

我記得自己那次的演出,在拮据的經費下和劇場朋友完成了一次藝術的試煉。謝幕後,啃著雞排老闆贊助的香脆雞排,身體因熱情而燙熱。大家都在演出的過程裡,悄悄在心裡點亮一盞燈。那燈以商業觀點來看,根本是賠錢貨。但是那燈的光芒,引領著我們,往生命的理想航去。





出處:《叛逆柏林》,陳思宏著,健行文化出版

此文經作者同意轉載,若要分享,請註明出處。感謝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