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7月20日 星期五

編劇Gordon的早餐私密告白

是的,《早餐時刻》雖然是一齣現場拍攝的舞蹈電影,但它其實是有文本編劇的喔!
人家Gordon在柏林可是頂頂大名,但是編舞家尚綺竟然好大膽子,一直請他修文本,修到最後只勝動作,完全沒有任何語言在台上。
雖然對台灣觀眾來說這樣很無國界,但也好好奇最後到底寫了什麼。這是一個新的創作概念,編劇提供文字,讓舞者發展肢體、錄像家剪接畫面,所以雖然沒有語言,但處處都藏在作品背後呢!



以下是Gordon的柏林傳真,要和我們聊聊他的早餐時刻:


有一天我起床,還記得是禮拜天早上。我為自己準備好早餐,抽了一根菸,做了一個三明治。我坐下,在我前面,有一台俄國lomo相機倒在桌上。那是我昨天在跳蚤市場買的,當時我覺得自己真是太幸運了,後來才發現相機壞了。



我一邊吃早餐,一邊開始拆解這台相機,打算把它修好。但這件事並不容易,所以我又倒了第二杯咖啡。但是組裝完畢之後,相機還是不能用。於是我又從頭再來一遍。那時我的早餐已經吃了三個小時了。

我感到有點沮喪,但我不想放棄。我把咖啡換成紅酒,把這個俄國鬼東西拆了又裝、裝了又拆。我不記得我把相機的功能來來回回試了多少次,但我把整個機械結構都摸清楚了。白天就這樣過去了,而我還穿著睡衣。與此同時,紅酒在我的意識狀態發揮作用,應該說是令我「喪失了現實感」。




長話短說,二十個小時之後,我站了起來。這個俄國鬼東西贏了。我決定躺回床上去。這是我生命中最長的一次早餐。後來我就把那台lomo扔了。





關於《早餐時刻》的創作:


儘管表面上看不出來,但《早餐時刻》其實是一個在美學上非常具有野心的作品。它要表現的是邊緣:感受的邊緣,意識的邊緣,存在的邊緣。但同時它又不把任何東西排除到邊緣之外,即使是一顆番茄也不例外。






文本編創 / Gordon Florenkowsky 戈登‧佛羅杭柯斯基
《早餐時刻Breakfast》不受限於他的文字,但相反地,他得一改再改,提供所有動作和畫面的源頭與概念,規則是只能越改越短,越來越趨概念化。據說,他已經從十頁改到五頁、改到三頁、改到只剩幾句句子和單字,他...,也快抓狂了吧!相信最後的文本一定像首精鍊的詩。

活躍於柏林的劇作家,作品遍及各式文類,風格簡練深入。於Ernst Busch戲劇學院和柏林藝術大學帶領工作坊。和歐思特麥耶合作改編莎拉肯恩之作,備受好評。曾與尚綺合作過以Sarah Kane4.48為主題的作品《4.48/無標題》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